沭阳今非昔比,70年代知青记忆里的贫穷落后与今日繁华盛景

沭阳 更新于:2025-08-01 00:25
  • 淡泊的漂流瓶1u
    沭阳今非昔比了,70年代由知青招工到的沭阳,当时的沭阳很贫穷落后,市中心还是石子路,县医院大门外夜晚摆摊卖小吃的摊位上,点亮的是电石灯或煤油灯,马路上很箫条,行人很少,胆儿小的晚上很少外出。现在不同了,城市建设改造后,县医院搬走后,那块周边成了繁华地带,白天和夜晚游人如织,沭阳是有名的人口大县,有200多万人口,街上人多也就不奇怪了,平时都这样多人,节假日的人群都跟上南京新街口的人多了。大美沭阳是我的第二故乡,祝福沭阳人民幸福万年!燕幕散人

    我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生于苏北沭阳,沭阳是个人口大县,有三十多个乡镇,当时大约就有一百五十六万口人,不论是种地的经商的还是做官的,都存在严重的重男轻女思想,认为闺女是别人家的人,只有儿子才是自家的人,才能给自己传宗接代续香火!如果没有儿子,那就一直生,不生儿子不罢休,一直生到年龄大了生不了为止,越穷越生,越生越穷……说起来不怕您笑话,我们村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才通上电。大家别忘了,沭阳隶属江苏省。 我从五六岁时开始记事,到十六七岁时家里一直没有通电,到了夜晚,只能点煤油灯或蜡烛照亮,由于没有通电,当然也没有电风扇,更没有空调和电视,唯一的家用电器是手电筒。那时候镇子上是通了电的,中学里也有,很是羡慕住在镇子里的同学家有电灯、电风扇、电视机,觉得镇乡的差距是真大啊!个别镇上的同学常笑话我是“乡下人”,他们的语气中带着天生的高傲,我被他说得哑口无言,因为乡下跟人家镇上比,是真的落后。 在我的认知里,一年四季,春夏秋冬,我最喜欢秋天。当然,那时我也不知“秋天秋雨秋草黄,耿耿秋灯秋夜长”的凄凉,更不知“自古逢秋悲寂寥,我言秋日胜春朝。晴空一鹤排云上,便引诗情到碧霄”的洒脱,我只知道秋天刚收获了庄稼,至少能吃上“糊塌饼”,不会挨饿。 与秋天相比,春天则会发生“青黄不接”的事。什么是“青黄不接”呢?就是一个冬天过来,家里的陈粮吃完了,但新粮还在地里没有成熟,接不上了,这时候是穷人最怕的时候,记得有一年我家就遇上了青黄不接,缸里没有一粒粮食了,母亲拿着一只碗到村里去借粮食做饭。 春天怕挨饿,夏天怕蚊咬,也怕太阳晒,怕热得睡不着。每到夏天,当时住的土坯房里根本待不住人,为了纳凉,夜里经常会睡在打麦子的场上,虽然凉快了,但也成了蚊子的“美食”,第二天醒来,身上常常布满被蚊子咬得密密麻麻的小红点,又痒又难受。蚊子与苍蝇、老鼠、蟑螂并称“四害”之一,咬完这个叮那个,能传播疟疾、乙型脑炎、丝虫病、登革热、黄热病等疾病! 在农村过夏天,为了驱赶蚊子,大人们想出了一些土办法。他们会在上风向点火,故意用湿草屑填上去让它冒烟,试图用这些烟把蚊子熏走。可这方法虽然能赶走蚊子,却也让乘凉的人遭了殃。浓烟弥漫,大家被呛得咳嗽不已,鼻涕眼泪一块流。有时候夜里突然下起雨来,我们这些小孩子睡得正沉,被大人抱进屋里还浑然不知。第二天早上一睁眼,还会惊讶地问:“咦,我怎么到了屋里?” 我想没有一个穷人会喜欢冬天。天寒地冻,白雪覆盖着大地,什么活也干不了,我小时候家里用的是井水,需要到一里路外的“洋井”里去抬,“洋井”有几十米深,从水面到井口约十余米,需把水打上来再抬回家,因此,水是很珍贵的,洗脸水盛在煨罐里放到锅底的灰里煨,煨热后用于一家人洗脸,一家八口人只有一条毛巾,洗完后煨罐里的水基本上就变成墨汁了。 冬天,夜长昼晚,漫漫长夜真不好过,晚上,我们会在火盆旁烧火,为了保存火种,大姨父用干的玉米缨线搓成火绳,点着后彻夜不灭,第二天需要用时,一吹就能点燃锅底的柴,这样便可以节省一根火柴,那时候,一盒火柴售价二分钱。 人们常说,没有吃不完的苦,只有享不尽的福。由俭入奢易,由奢入俭难。今天,当我坐在配备中央空调的办公室里不再害怕冬冷夏热时;当我坐在宽敞明亮的食堂,享受四菜一汤的工作餐时,不再害怕青黄不接时的挨饿,于是,我的认知也悄悄发生了改变——感到每个季节都那么可爱,都有美的一面,比如我想到了春天的红花,夏天的绿荫,秋天的黄果,冬天的白雪。正如一名网友所说,如果日子富有了,年年都像过大年;如果夫妻感情好,天天都是情人节!您说是吗?#夏日生活打卡季#

    imgarr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